北魏曹植写的《灵芝篇》,其中有八句写丁兰的诗:“丁兰少失母,自伤早孤茕。刻木当严亲,朝夕致三牲。暴子见凌侮,犯罪以无形。木人为泣血,免泪全其名。” 敦煌遗书中有“丁兰木母,以灵感应”之句。敦煌写本《孝子传》有:“丁兰刻木作兹亲,孝养之恩感动神,图舍忽然修斩如,血流洒地真如人。”的记述。
唐代徐坚写的《初学记》卷十七引孙盛《逸人传》,有这样的记载:丁兰者,河内人也。少丧考妣,不及供养,乃刻木为人,仿佛亲形,事之若生,朝夕定省。后邻人张叔妻,从兰妻借。看兰妻跪投木人,木人不悦,不以借之。叔醉疾来,酣骂木人,杖击其头。兰还,见木人色不怿,乃问其妻,具以告之,即奋剑杀张叔。吏捕兰,兰辞木人去。木人见之,为之垂泪。郡县嘉其至孝通于神明,图其形象于云台也。
丁兰刻木的故事,基本上以此作蓝本,流传于各地,虽然丁兰刻木传说在国内流传着各种不同的版本,细节上也存在差异,但在丁兰刻木奉母这一内容上大体一致。
关于我们杭州市江干区的丁兰,我们这里的有关丁兰的文字记载是比较明确的。在南宋人吴自牧写的《梦梁录》卷十四有文字记载"丁兰母冢,故居在艮山门外三十六里丁桥之右,母死,刻木事之如生,冢在姥山之东。"
这比元代郭氏兄弟编的早了一百年之久。明·田汝成《西湖游览老余卷九·贤达高风》(《西湖游览老余》)"丁兰,故居在艮山门外三十六里,名丁桥。兰事母至孝,母死,刻木为像,事之如生。有丁母家,在桐扣山之东。"南宋《咸淳临安志》 卷八七:"丁兰故居,在今艮山门外三十六里丁桥。"民国年间在此建乡,属杭县。1953年从杭县划入杭州市,仍称丁兰乡,1956年改称丁桥乡至今。丁桥镇上有丁桥、兰桥二座明代石桥,现因折建,移址到丁兰公园之内复原建造,我已作过记录不提。
除了我们这里,全国还有许多地方都在传流丁兰行孝的事迹,兹录如下,
1,
焦作日报报道:《丁兰祠》中记载:“丁兰,河内野王人也,”,其地在今河南沁阳市。公元596年隋朝将野王县改为河内,1 913年废府改为沁阳县, 1986年改属焦作市。“汉孝子丁兰故里”碑,原立于河南省沁阳市北的怀庆办事处水北关村汤帝庙(为太平军指挥部旧址)内。丁兰巷西头的丁兰祠前,后(20世纪40年代~60年代)置于丁兰巷后的沁河大堤上,再后因村建,该碑几经迁移,2003年,沁阳市文物局将该碑搬迁至汤帝庙内。丁兰祠原建筑规模史料无考,左侧为立碑时间和刻碑人,分别为“大清乾隆五十二年季春毂旦,河北镇方城王普勒石”。
2,
河南省焦作市修武县方庄镇有个丁村,传说是封建社会二十四孝之一丁兰的故里,至今村东尚有丁兰墓。此地距上述水北村约80公里以上,一个焦作市,有二处丁兰纪念地,也是匪夷所思哟!
3,
东汉时,现在的湖北省襄樊市南漳九集镇泉水堰村,据同治版县志载:“刻木谷县北六十里,汉孝子丁兰故居之所,祠墓皆在南漳。”清光绪版襄阳府志也明确记载:“丁兰桥距(县城)七十里”、“丁孝子祠在县东六十里”、“刻木谷在县北六十里,汉孝子丁兰故居之所峦嶂屏列,溪水环流,后因旧址改故居为观祀铭刻木观”、“丁兰墓在县北六十里刻木谷中”。因1958年在这里修了水库,丁兰墓、孝子桥均被水淹没。至今没有任何实物或图片佐证,致使丁兰遗迹荡然无存。
4,
江苏省徐州市丰县凤城镇丁兰集村(古代称“小张桥”,自汉宣帝御封丁兰为中大夫始,改据明版《丰县志》载:丁兰,河南陈州人,后寓居丰县东十里(今丰县凤城镇丁兰集),早丧父,事母至孝。及母丧,刻木孝母,事母如存。“子欲养而亲不待”是刻木事亲,所表壳积极意所在,也是丁兰孝道核心思想。
5,
湖南省常德市临澧县官亭乡刻木山自古流传在临澧县官亭乡刻木山传说,兴平村在东汉时期就曾经出现过中国二十四孝之一,的丁兰。
6,
安徽省马鞍山市慈姥山,亦称慈母山。乾隆《当涂县志》云:“王兰庙,在城北慈姥矶,名慈姥,故立庙祀之,塑兰夫妇于姥侧。”按此说,慈姥山是因丁兰慈孝其母而命名,即因此山有慈姥庙而称为慈母山。明嘉靖《太平府志》:慈姥矶,在府城西北慈姥山,石欹江中,有丁兰庙。
7,
《千家姓》一书介绍:汉族丁姓古代家族聚居地在河南兰考的济阳郡,后散居全国,自出丁兰后,全囯丁姓者,必依附丁兰后也!福建莆田丁姓首登科第者为丁亥先,宋宝元元年(1038)进士及第,官校书郎。 明末清初,福建丁氏族人逐渐有渡海迁至台湾者,现多居住在台湾的高雄县、高雄市、台北市、台北县、台南市等地区。都有丁兰故事的传说。
8,
云南巍山马鞍山乡的彝族信奉。“丁郎刻木”。他们接祖(丁郎刻木)仪式是随着丧葬仪式进行的。
9,
在福建潘溪,丁兰故事讲述平时哼喝打骂母亲的丁兰,一日见羊羔跪着吃奶,母燕嘴对嘴喂小燕,小乌鸦叼着小虫给老乌鸦吃,顿然醒悟,后悔没有善待母亲。当他奔向为他送饭的母亲时,母亲以为丁兰又是来打她,悲愤地跳进了潘渡溪,丁兰也一头栽进溪中,始终摸不到母亲,只摸到一块木头,“知父母,父母忘。”丁兰就用这块木头刻母亲像,每日祭拜。后来,潘溪两岸农民仿照丁兰的做法,凡父母去世,都以木做灵牌放于大厅,以示哀悼;
10,
陕西省商洛市洛南县石坡镇郝坪村,明朝时就建成一个寺庙在这个土坎上,从土坎下一个断成两截的碑上看到,寺庙叫丁兰寺,孝子丁兰的故事在当地传流。
孝行天下,乃是社会和谐的需要,历来如此。心存行孝之心,其心地必是善良,其行为必能遵守社会公德。孝是人灵魂深处深长出来的道德之树的根,根正才能树壮,根深才能树大,根蒂牢固才能永久长青,根上是花,能艳丽绽放,根上是果,果实能鲜甜成熟。培育孝行,弘扬孝道,以孝文化去指导人们做人,办事,立身,齐家,处世,治国平天天下,乃大道也!
所以“孝乡”,“孝文化”是我们丁桥人的骄傲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