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兰生活网

查看: 16457|回复: 7

展览馆第一,二,三,四,五,六展区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参加活动:0

组织活动:0

2

主题

9

回帖

61

金币

托班

Rank: 1

积分
59
发表于 2011-9-24 07:20: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展览馆第一展区
丁桥皋亭山历史文化研究会撰稿
丁桥镇的历史沿革
总前言(展览馆简介)
    丁桥镇是一个有着数千年农耕历史的江南小镇。在二十一世纪初,迎来了城市化全面推进的历史巨变:上塘河以南10.5平方公里,将由完全的农村成为完全的城市;上塘河以北5.1平方公里,将恢复皋亭山风景旅游区。
为使广大市民和游客了解丁桥数千年厚重的历史文化和城市化的美好前景,镇党委zf决定建立“丁桥民俗文化展览馆”。展览馆分为丁桥的历史沿革、建国前的五千年、名人书画、建国后的六十年、城市建设的六年、核心区的美好前景、江干蔬菜历史、丁桥民俗文化,以及农耕、农具、农趣、农居、影视等展区。敬请参观。
现行行政区划
     丁桥镇位于杭州老城区东北部,隶属于江干区。辖区东接余杭区星桥街道,南临沪杭高铁、与本区笕桥镇接壤,西南是下城区石桥街道,西北是拱墅区半山街道,北面以黄鹤山、皋亭山山脊线为界。总面积15.6平方公里。现辖15个社区、2个5村。城市化之前常住人口1.05万,现为4.6万。
——配丁桥镇现有规划图
丁桥镇名由来
     丁桥是我国“二十四孝”之一丁兰的故乡。南宋吴自牧《梦梁录:历代古墓》记载:“丁兰母冢,故居在艮山门外三十六里丁桥之右,母死,刻木事之如生,冢在姥山以东”。《西泠怀古集》有:“西桥怀丁兰”等诗文。丁兰的后人在备塘河丁桥集镇处建有“丁桥”、“兰桥”两座单孔石拱桥以作纪念。桥以人名,镇以桥名,丁桥镇因此得名。
——配古籍地图,丁桥、兰桥、丁兰路照片等
行政区划变迁
      丁桥镇地处杭嘉湖平原南端,早在五千年以前就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先秦时为江南“百越”属地,春秋战国时,先后为越、吴、楚等国属地,秦至五代为会稽郡属地,唐至明代,为杭州府所属廉德乡,明至民国,属杭县,改名丁兰乡等。本镇区划范围多有变更,曾分别包含过半山、横塘、星桥、青石等乡镇各一部分。
——配古籍地图数张
   
汉白玉浮雕:丁兰刻木事亲
二十四孝图
    孝,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之一。“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也”。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又曰:“天地之性,莫大于孝”。孝之理论,在儒学大师孔子、孟子和董仲舒等的大力推崇下,自汉起一直作为中国近两千年中国社会的主导思想。因此,孝之经文、孝之人物、孝之故事,千百年来在中华大地被广为颂扬和传承。《二十四孝》即为上至汉朝下至元的千余年中全国二十四个大孝子的集成之作。
下图为元代郭居敬辑录的《二十四孝图诗》。
——配《二十四孝图诗》

评分

参与人数 1金币 +10 收起 理由
LIHELIANG + 10 很给力!

查看全部评分

上丁桥生活网,享精彩新生活!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参加活动:0

组织活动:0

2

主题

9

回帖

61

金币

托班

Rank: 1

积分
59
 楼主| 发表于 2011-9-24 07:28:20 | 显示全部楼层
展览馆第2展区
                          丁桥皋亭山文化研究会撰稿
前言
     丁桥地区地处环太湖流域水网平原的前端,与萧绍、宁绍平原仅一江之隔。在其南段,有距今8000多年的跨湖桥文化和7000多年的河姆渡文化,在东北有马家滨文化,更有近在咫尺的5000多年前的良渚和水田畈文化。丁桥地区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与自然资源,数千年来,积淀了极其丰厚的历史文化。本展区摘要展示其中一部分。
史前溯源
    良渚文化是杭州史前文化的代表。1936年在余杭区良渚镇首次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考古界称之为“良渚文化”。此后,同类文化遗址在环太湖流域陆续被发掘。
    建国后,省文考所在丁桥西侧的“水田畈遗址”考古中也挖掘出数量众多的木制船桨、竹席、扬糠簸箕和石器、陶器、稻谷、桃核、葫芦等,距今也有5000余年。近年来,在丁桥镇沿山村、皋城村都有良渚文化时期的玉石坯被发现。
配:考古良渚、水田畈文化图片
实物:玉坯、水晶杯;罐、瓮、碗、瓦等
2-4:吴越文化
    吴越文化是以太湖流域为中心,大致包括整个吴语方言的区域。丁桥一带在先秦时期为“百越”属地,周敬王二十六年(前494)属吴国,三十年复属越。楚威王七年(前333),楚灭越,丁桥为楚国属地,至春秋战国,群雄纷起,属地多易。
   杭州文考所曾在黄鹤山石塘村附近发现了2座大型战国后期土坑墓,出土了一只水晶杯和一批原始瓷器、漆器、玉器等精美随葬品。在近三千年的先秦时期,丁桥地区充满着浓郁的吴越文化。
吴越文化与长江中游流域的荆楚文化、黄河流域的华夏文化交相辉映,共同形成了灿烂辉煌的中国上古文明。
——配地图数幅(百越地图等)
千年景区皋亭山
    皋亭山系天目山婉蜒东来之余脉,东西长约十八里,南北深约五里,主峰海拔361米,山南有上塘河,东南临钱塘江。皋亭山是湿地中的“高地”,因此,成了鹤、鹭等各种鸟类栖息繁衍之处。《新唐书》地理卷就有“皋亭山”的记录。秦时,主峰上有“鹤亭”,“翱亭山”由此得名。皋亭山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山水资源,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宗教朝拜圣地和旅游观光胜地。千百年来,帝王将相,忠臣义士和文人墨客,游览之余,仍留下了无数的名胜古迹和诗赋题咏。自隋唐至民国初的一千五百年间,皋亭山一直是杭州著名的风景旅游区。
——配古籍地图、鹤亭图、皋亭山等高线图
黄鹤山与文人墨客
    黄鹤山位于皋亭山东北,海拔311余米。据《咸淳临安志》记载:“黄鹤山,一名元宝山,旧有黄鹤楼,高约百余丈,巅有龙池……”。黄鹤楼为道观,多次毁于战火。秦始皇南巡途经皋亭山,不见黄鹤楼,曾下诏:“大秦免征翱亭粮,济修鹤楼寿无疆”,遂复建。
     黄鹤山多亭台阁楼,“元四家”之一的王蒙,曾在南麓建“琴鹤轩”,隐居三十余年,自号“黄鹤山樵”,并归葬于此山中。清时,被称为“扬州八怪”之首的杭州人金农,死后第二年,由徒罗聘扶柩归葬于黄鹤山南麓。
——配《临平图》等
上塘河与京杭大运河
    上塘河始建于春秋时期,故称“吴故水道”。《越绝书·吴地传》载:秦始皇巡视东南,“治陵水道,到钱唐越地,通浙江”,故又称“秦河”或“盐运河”。
    隋炀帝(569年-618年)开挖京杭大运河,直至元末京杭大运河改道前的700多年间,上塘河一直是京杭大运河最南端的一段。五代时,在上塘河的赤岸,建有盐粮官库,成为了“赤岸港”,南宋时赤岸港建“班荆馆”,致使上塘河赤岸段百业兴盛。
宗教与龙居寺
     千百年来,皋亭山脉有史可考的寺庙就有60余座。如黄鹤楼、崇光寺、永福庵、佛日寺、安稳寺、众善寺等,此外亦有被誉为“蚕花娘娘”的非宗教场所——“半山娘娘庙”。
    龙居寺坐落于黄鹤山(现皋亭山主峰东南),为吴越王钱瓘于后唐清泰二年(935)所建,原名涌泉寺,早于净慈寺(954)兴建。高宗南渡,曾宿于寺,故山名龙居湾,寺亦以是。宋建炎重建,赐名永庆寺。明礼部尚书朱国祯游皋亭山,留下《龙居寺》诗文;清太史钱谦益撰龙居寺碑记等。
    相传,清乾隆数下江南,曾驻跸于此,并将“奶娘坟”迁至寺南“金门槛”。
配:07方案效果图
附:朱国祯诗、钱谦益“龙居寺”碑记扫描件等
文天祥与皋亭抗论
       文天祥(1236-1283),字宋瑞,号文山,江西庐陵(今吉安)人。自幼饱读经书,立志忠君报国。18岁参加御试,被宋理宗钦定为状元。
1273年,北方的元丞相伯颜率二十万大军南下,所到之处,“刀横遍野,血流成河,农田荒废,百业凋敝”。1276年正月十八,伯颜大军屯兵皋亭山,兵临南宋都城临安(今杭州)。文天祥以“战、守、迁皆不及施”,“国事至此,予不得爱身”的信念,临危受命,赴皋亭山伯颜帐中谈判。席间不畏强敌,怒斥元军残暴行径和侵略野心,伯颜无言以对,遂将文相扣押。
文天祥一生著书、诗文甚多,更有《过零丁洋》之千古绝唱。后人敬仰文天祥“皋亭抗论”,称皋亭山乃文相“丹心照汗青”之地。
班荆馆与“皋城”
     班荆馆始现于五代,是朝庭接待外国使节的京外驿站,北宋初。在赵匡胤黄袍加身之地的陈桥驿升格为班荆馆,规模甚大,所在的陈桥镇建有“七十二座庙、七十二条街、七十二眼井”。为赵宋皇朝祭祖和小皇帝登基之处。宋都南迁,循旧制,在杭城东北赤岸港新建班荆馆,此后百余年,帝王将相、达官贵人穿梭于杭城和班荆馆之间,宫廷的服饰、礼仪、餐饮等,逐渐传播于民间。由此,进一步推动了上塘河赤岸段的百业兴盛,使得皋亭山热闹似城,故而“皋城”之名沿用至今。
皋亭观桃与历代佳作
     皋亭山麓、上塘河岸,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旱涝保收,极适宜桃树生长。据考证,此域栽桃可溯至远古,是中国水蜜桃的发源地之一。唐宋以来,杭人素有“皋亭观桃”之习俗。清时,“皋亭之桃、西溪之梅、河渚之芦”为“湖墅三胜”。据考,千百年来,皋亭山之“桃咏”佳作多达数百余篇。为复现当年盛景,本世纪初,江干区有关部门在皋城村上塘河边择地数百余亩,建设休闲公园,起名“千亩桃园”。
配:皋亭观桃诗文数篇
千桃园二期效果图
兵灾与名胜古迹
    皋亭山区物产丰富,上塘河畔鱼米之乡,是杭州居民生活必须品的供应基地,成为了兵家必争之地。历史上在此地曾发生过吴越、金宋、宋江攻打方腊、元灭宋、张反元、太平军攻清等战争,最近的一次当属1938年遭日军“乔司大屠杀”后的“三光”暴行。
     1938年2月17日,驻笕桥机场之日军,对乔司突然层层包围,实行烧、杀、抢。1300余人被杀,此后又对皋亭山以南至机场的广大乡村,施行了惨无人道的“三光”暴行。百姓四处逃难,数日内,丁桥地区被烧戏焦土,名胜古迹、寺院、民房均毁于一旦,桃园、桑园全被砍掉,千年古木也仅剩几株,“皋亭观桃”从此淡出人们的视野。

上丁桥生活网,享精彩新生活!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参加活动:0

组织活动:0

2

主题

9

回帖

61

金币

托班

Rank: 1

积分
59
 楼主| 发表于 2011-9-24 07:28:5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能人不能 于 2011-9-24 07:33 编辑

展览馆第三展区
丁桥皋亭山历史文化研究会撰稿
名人书画展区文字
前言:
巍巍皋亭山,悠悠上塘河。这里不仅有着5000多年的文明史,更是上至隋唐,下至清民,长达1500多年的杭州著名的旅游胜地。在这1500年间,留下了无数帝王将相、达官贵人、忠臣义士和文人墨客的遗踪与诗文。本展区摘其一二,敬请鉴赏。

牧(803~852),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晚唐诗人。《梦粱录》载,“唐杜牧墓,在南山东南,        

与佛日山夹境,名杜牧坞是也。”其墓虽无查证,但留有“杜牧坞”地名。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史称“苏东坡”,四川眉州人。苏轼两度在杭州任职,勤政恤民,期间曾数次到皋亭山,留有《汤村开运盐河,雨中督役》、《是日宿水陆寺寄北山清顺僧二首》、《盐官部役戏呈同事兼寄述古》等诗文。

赵构(1107 ~1187),字德基,南宋第一任皇帝(1127~1162)。赵构与皋亭山渊源颇深,民间有半山娘娘的故事,他也曾宿龙居寺。临幸皋亭山看桃后,还留下《桃花吟》等诗文。

陆游(1125 ~1210),字务观,号放翁,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今尚存他的诗作九千三百余首。1170年,他赴蜀上任,途径丁桥赤岸。《入蜀记》有:“过赤岸班荆馆,小休前亭。”的记载



文天祥(1236~1283年),字天祥,号文山,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文相因“皋亭抗论”被元军扣留。留有《过零丁洋》等大量诗作。



王蒙(1301年或1308年-1385年),字叔明,号黄鹤山樵、香光居士,浙江湖州人。与黄公望、吴镇、倪瓒,合称“元四家”。王蒙在黄鹤山南麓建“琴鹤轩”,隐居三十多年,留有《青卞隐居图》、《谷口春耕图》、《花溪渔隐图》、《稚川移居图》等众多传世之作。

胡世宁(1469~1530年)字永清,明代仁和横塘(曾为丁兰乡辖区)人。明嘉靖中,官拜兵部尚书,为官清正廉明,疾恶如仇,秉公执法,仗义执言。《仁和志》载,世宁墓始葬皋亭山,后移至五云山排山坞。

金农(1687~1764),字寿门,号冬心,杭州人,“扬州八怪”之首。著有《东萼吐华图》、《空捍如洒图》、《冬心诗抄》、《冬心随笔》等书画。1763年秋,殁于扬州佛舍,第二年,徒罗聘扶柩归葬于黄鹤山南麓。

阮元(1764~1849),字伯元,扬州人。在杭主政十二年。每到清明时节,他必到皋亭山观桃。留有《戊午春日邀同人游皋亭山看桃花》等诗作。

郁达夫(1896~1945),名文,字达夫,浙江富阳人,喜邀友游历名山大川,诗文颇有文采。也曾约友何君游皋亭山,留下《皋亭山》等诗文。
——————————————————————————————————

展览馆第四展区


丁桥皋亭山历史文化研究会撰稿


建国后的六十年

展区前言:
1949年5月3日杭州解放,从此,丁桥地区迎来了和平稳定的持续发展,生活水平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快速提升,从解放之初的“一穷二白”,逐步走上了城市化和现代化之路。
配:丁桥行政区划调整一览表(附:最简表)

解放之初的1949
1949年5月,杭州解放后,丁桥即建立了“杭县军事管制委员会临乔区丁蘭乡人民民主zf”,任命何炳生为乡长,并建立民校,开展大规模的扫盲和教育运动。但是,百姓的生产、生活仍然保持着原状,即以集镇作为商贸中心,有几家私人诊所和一所丁兰小学。农业生产以水稻、蚕桑、茶叶、棉花为主,副业有织麻布、纺线、织粗布等,粮、油、酱、布、鸡、鸭、鱼、肉等均已自产自给,但长工、短工、佃农等仍旧存在。由于乔司大屠杀时日本人的“三光”暴行,当时除集镇的瓦房及时复建外,绝大多农民住的是各类大大小小的草房。
配:
1、1949年丁桥镇图(注明主要商店、船运及丁桥、兰桥、东庙“丁兰小学”)
2、1949年丁桥及周边农村图(注明丁桥及周边主要区域地名)
3、小型统计

五十年代——土改与集体化运动
1950年,丁桥更名为“丁蘭乡人民zf”,此后,乡一级各类组织机构逐步建立,并先后经历了镇反、阶级成份划分、土改、三反、五反、反右和人民公社化等运动。
在整个五十年代,广大人民群众翻身得解放,过上了“耕者有其田”的崭新生活,以极大的热情响应zf的号召,先后参加了义务疏浚西湖、积极响应抗美援朝参加志愿军和“捐献飞机大炮”等活动;开展了建立互助组、农业生产合作社和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等运动,走上了集体化道路,各类学校迅速建成,人民生活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1955年,丁桥还迎来了陈怀远等20多名来自杭一中应届毕业生的第一批知识青年。
1950年,建立丁蘭乡、青石乡、皋城乡联合党支部,书记:俞志浩。
1950年,建立“公营供销社”。负责人:赵广海。
1950年,成立“乡妇女组织”。负责人:施芬英。
1951年,成立“乡青年团组织”。负责人:陈金茶。
1953年,长睦、后珠从青石乡划入丁蘭乡。丁蘭乡划入市区。
1954年,建立“信用合作社”。主任:谢启堂。建立“供销合作社”。主任:赵广海;
1955年,建立“丁桥兽医站”。负责人:曹寿根。建立“丁桥联合诊所”。负责人:邹尭林;
1956年,建立广济桥“高潮机埠”。负责人:朱喜才。
1958年,建立“丁桥农校”。校长:胡叶林。建立“红专艺校”,校长:陈阿兴;
1958年3月,公社化。郊区办事处、杭县,撒消,复建笕桥区,丁桥乡称杭州市笕桥区丁桥乡人民zf。还撤消了皋城乡的行政建制。把原皋城乡所属的三义村,大塘村,皋城村并入丁桥乡,
1959年,建立“丁桥农技学校”。校长:赵广才。

六十年代——曲折与调整中探索
六十年代,在经历了“大跃进”之后,紧接着的三年自然灾害, “小四清”、“大四清”和“文革” (初期) 运动,农村建设处在调整与提高之中。丁桥人民坚定地“听毛主席话,跟共产党走”,开展了以“田园化”为主要内容的农田水利基础建设,农业年年丰收。丁桥农民,一直享受市区农民各类票证供应的待遇,即便在三年自然灾害期间,人民的生活也在温饱线之上。六十年代中叶,开始创办丁桥石矿等社队企业。培训“赤脚医生”,建立各村保健站,开展计划生育。1961年起,有线广播和电灯开始普及入户,自行车开始进入农家,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和教育、医疗卫生、文化等条件不断得到改善。
1961年,建立丁桥公社广播站,负责人:赵国辉。
1964年,建立丁桥农业中学,校长:温志祥、吕玉堂等。
1969年,建立大农中学,负责人:朱云龙、沈季恩、李水根。
配:区划图、照片等。

七十年代——计划与二三产起步
七十年代上半叶,“文革”仍在进行中,所幸,丁桥没有 “乱”的现象产生。作为最基层的农村,丁桥实行“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集体生产机制已日趋娴熟。土地田园化进一步扩大,电动打稻机、手扶拖拉机、电(耕)犁、脱粒机等农业机械逐步装备到生产队,乡zf在施家桥成立一个积肥联络站,有计划地分配农船进城积肥运肥。再加上高效化肥开始使用,植保、种子形成“三级”管理供应网络; 1976-1978年,先后开挖了大农港,东风港和勤丰港。农业生产稳步发展。
七十年代初各大队建立了砖瓦厂,水泥预制场和建筑队等社队企业,农民住宅由草房迅速普及为瓦房,还出现了少量楼房。大批农民离土不离乡,并通过国企招工、工农兵大学生推荐、抵职等,城乡交流扩大,收入稳步增长。脚踏车,缝纫机,手表和“的确良”、“的卡”等迅速普及,人民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
配:1、70年代瓦房照片
    2、农机具、缝纫机等图片
3、1978年高考恢复,丁桥中学杨昌英、邹定良等考入大学照片

八十年代——改革与市场化实践     
八十年代,是“计划经济”过渡到“市场经济”的年代。由农民习惯于“zf计划种植、集体生产劳动和统购统销”的生产方式,全面转向“土地承包到户、市场化经营和社队企业快速发展”的时期。
改革首先从动员村民自主投资经营,争当“专业户”、“个体户”开始的。几年后,丁桥成为杭州著名的“鸭乡”,并涌现出一批省市和全国的优秀专业户。1983年,土地承包到户,农业生产走向市场化,各村集体和部分村民办起了规模奶牛养殖场,并大面积推广围塘养鱼。同时,zf大力鼓励发展社队企业,涌现出一批上规模、高效益的社队集体企业,非农劳力比例迅速增长,广大农民顺利实现了由计划向市场的转型。楼房开始普及。
1980年,建立乡文化站,站长:王金芳。
1984年,建立乡敬老院,院长:陈钦立。
配:元件厂、农机厂、氧舱厂、蓄电池厂、红旗鞋厂、群力服装厂、三利电器厂、三砖厂等照片

九十年代——园区与基地化建设
九十年代,丁桥的农业产业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肉鸭、淡水鱼、奶牛和珍禽等养殖业规模进一步扩大。在1987年500亩的基础上,1992年常年性蔬菜基地扩大到5000亩,同协、丁桥、后珠、长睦四村全面改种蔬菜。传统的粮食种植面积大幅减少,络麻种植退出历史舞台,农业总值快速增长。
企业实现了园区化。丁桥、赵家两村,率先建设“工业园区”的,定向招入街道企业和私营企业。1992年起,“城北工业园区”和“私营经济园区”进入实质启动, 60多家企业先后落户丁桥,此后两区合并,成立“杭州私营经济园区”,并对集体企业进行改制。楼房和摩托车全面普及,三层楼逐渐兴建,私家车开始进入农家。
1990年,自来水安排入户,成立丁桥水改站,站长:龚洪昌。
配:蔬菜基地、奶牛场、淡水鱼养殖场、私营经济园区、自来水厂、三大砖厂等图片

新世纪初——创新与跨越式发展
二十一世纪初的十年,是丁桥在创新中“全面、快速、稳定发展”的十年。2004年,笕丁路公铁立交桥建成通车,打开了制约丁桥发展的交通瓶颈;江干科技经济园丁桥区块扩建,进一步拓展了招商空间。阳光气体、天龙、福盛等企业先后成立,杭锅集团落户丁桥,阿思家寝具、嘉德威钢琴获“驰名商标”,长荣建设获“一级”资质,玫隆食品等一批成长型企业迅速成长。蔬菜生产逐步成熟,规模养殖因“禁养”而退出历史舞台。2002年起,开始皋亭山景区开发,2010年,在市、区领导的直接关怀下,成立“北游开发现场办公室”,景区开发全面展开。村集体经济率先实行村帐“委托代理制”,实施了村集体资产的股份制改革。
2004年起,上塘河以南“8村1居”全面进入城市化(见第四展区)。

近十年统计对比
配:经济、**、文化、社会等发展照片(社区、城管、拆迁、回迁等放到第四展区)
        敬老院移建等。

上丁桥生活网,享精彩新生活!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参加活动:0

组织活动:0

2

主题

9

回帖

61

金币

托班

Rank: 1

积分
59
 楼主| 发表于 2011-9-24 07:30:44 | 显示全部楼层
展览馆第四展区



丁桥皋亭山历史文化研究会撰稿



建国后的六十年



展区前言:

1949年5月3日杭州解放,从此,丁桥地区迎来了和平稳定的持续发展,生活水平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快速提升,从解放之初的“一穷二白”,逐步走上了城市化和现代化之路。

配:丁桥行政区划调整一览表(附:最简表)



解放之初的1949

1949年5月,杭州解放后,丁桥即建立了“杭县军事管制委员会临乔区丁蘭乡人民民主zf”,任命何炳生为乡长,并建立民校,开展大规模的扫盲和教育运动。但是,百姓的生产、生活仍然保持着原状,即以集镇作为商贸中心,有几家私人诊所和一所丁兰小学。农业生产以水稻、蚕桑、茶叶、棉花为主,副业有织麻布、纺线、织粗布等,粮、油、酱、布、鸡、鸭、鱼、肉等均已自产自给,但长工、短工、佃农等仍旧存在。由于乔司大屠杀时日本人的“三光”暴行,当时除集镇的瓦房及时复建外,绝大多农民住的是各类大大小小的草房。

配:

1、1949年丁桥镇图(注明主要商店、船运及丁桥、兰桥、东庙“丁兰小学”)

2、1949年丁桥及周边农村图(注明丁桥及周边主要区域地名)

3、小型统计



五十年代——土改与集体化运动

1950年,丁桥更名为“丁蘭乡人民zf”,此后,乡一级各类组织机构逐步建立,并先后经历了镇反、阶级成份划分、土改、三反、五反、反右和人民公社化等运动。

在整个五十年代,广大人民群众翻身得解放,过上了“耕者有其田”的崭新生活,以极大的热情响应zf的号召,先后参加了义务疏浚西湖、积极响应抗美援朝参加志愿军和“捐献飞机大炮”等活动;开展了建立互助组、农业生产合作社和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等运动,走上了集体化道路,各类学校迅速建成,人民生活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1955年,丁桥还迎来了陈怀远等20多名来自杭一中应届毕业生的第一批知识青年。

1950年,建立丁蘭乡、青石乡、皋城乡联合党支部,书记:俞志浩。

1950年,建立“公营供销社”。负责人:赵广海。

1950年,成立“乡妇女组织”。负责人:施芬英。

1951年,成立“乡青年团组织”。负责人:陈金茶。

1953年,长睦、后珠从青石乡划入丁蘭乡。丁蘭乡划入市区。

1954年,建立“信用合作社”。主任:谢启堂。建立“供销合作社”。主任:赵广海;

1955年,建立“丁桥兽医站”。负责人:曹寿根。建立“丁桥联合诊所”。负责人:邹尭林;

1956年,建立广济桥“高潮机埠”。负责人:朱喜才。

1958年,建立“丁桥农校”。校长:胡叶林。建立“红专艺校”,校长:陈阿兴;

1958年3月,公社化。郊区办事处、杭县,撒消,复建笕桥区,丁桥乡称杭州市笕桥区丁桥乡人民zf。还撤消了皋城乡的行政建制。把原皋城乡所属的三义村,大塘村,皋城村并入丁桥乡,

1959年,建立“丁桥农技学校”。校长:赵广才。



六十年代——曲折与调整中探索

六十年代,在经历了“大跃进”之后,紧接着的三年自然灾害, “小四清”、“大四清”和“文革” (初期) 运动,农村建设处在调整与提高之中。丁桥人民坚定地“听毛主席话,跟共产党走”,开展了以“田园化”为主要内容的农田水利基础建设,农业年年丰收。丁桥农民,一直享受市区农民各类票证供应的待遇,即便在三年自然灾害期间,人民的生活也在温饱线之上。六十年代中叶,开始创办丁桥石矿等社队企业。培训“赤脚医生”,建立各村保健站,开展计划生育。1961年起,有线广播和电灯开始普及入户,自行车开始进入农家,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和教育、医疗卫生、文化等条件不断得到改善。

1961年,建立丁桥公社广播站,负责人:赵国辉。

1964年,建立丁桥农业中学,校长:温志祥、吕玉堂等。

1969年,建立大农中学,负责人:朱云龙、沈季恩、李水根。

配:区划图、照片等。



七十年代——计划与二三产起步

七十年代上半叶,“文革”仍在进行中,所幸,丁桥没有 “乱”的现象产生。作为最基层的农村,丁桥实行“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集体生产机制已日趋娴熟。土地田园化进一步扩大,电动打稻机、手扶拖拉机、电(耕)犁、脱粒机等农业机械逐步装备到生产队,乡zf在施家桥成立一个积肥联络站,有计划地分配农船进城积肥运肥。再加上高效化肥开始使用,植保、种子形成“三级”管理供应网络; 1976-1978年,先后开挖了大农港,东风港和勤丰港。农业生产稳步发展。

七十年代初各大队建立了砖瓦厂,水泥预制场和建筑队等社队企业,农民住宅由草房迅速普及为瓦房,还出现了少量楼房。大批农民离土不离乡,并通过国企招工、工农兵大学生推荐、抵职等,城乡交流扩大,收入稳步增长。脚踏车,缝纫机,手表和“的确良”、“的卡”等迅速普及,人民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

配:1、70年代瓦房照片

    2、农机具、缝纫机等图片

3、1978年高考恢复,丁桥中学杨昌英、邹定良等考入大学照片



八十年代——改革与市场化实践     

八十年代,是“计划经济”过渡到“市场经济”的年代。由农民习惯于“zf计划种植、集体生产劳动和统购统销”的生产方式,全面转向“土地承包到户、市场化经营和社队企业快速发展”的时期。

改革首先从动员村民自主投资经营,争当“专业户”、“个体户”开始的。几年后,丁桥成为杭州著名的“鸭乡”,并涌现出一批省市和全国的优秀专业户。1983年,土地承包到户,农业生产走向市场化,各村集体和部分村民办起了规模奶牛养殖场,并大面积推广围塘养鱼。同时,zf大力鼓励发展社队企业,涌现出一批上规模、高效益的社队集体企业,非农劳力比例迅速增长,广大农民顺利实现了由计划向市场的转型。楼房开始普及。

1980年,建立乡文化站,站长:王金芳。

1984年,建立乡敬老院,院长:陈钦立。

配:元件厂、农机厂、氧舱厂、蓄电池厂、红旗鞋厂、群力服装厂、三利电器厂、三砖厂等照片



九十年代——园区与基地化建设

九十年代,丁桥的农业产业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肉鸭、淡水鱼、奶牛和珍禽等养殖业规模进一步扩大。在1987年500亩的基础上,1992年常年性蔬菜基地扩大到5000亩,同协、丁桥、后珠、长睦四村全面改种蔬菜。传统的粮食种植面积大幅减少,络麻种植退出历史舞台,农业总值快速增长。

企业实现了园区化。丁桥、赵家两村,率先建设“工业园区”的,定向招入街道企业和私营企业。1992年起,“城北工业园区”和“私营经济园区”进入实质启动, 60多家企业先后落户丁桥,此后两区合并,成立“杭州私营经济园区”,并对集体企业进行改制。楼房和摩托车全面普及,三层楼逐渐兴建,私家车开始进入农家。

1990年,自来水安排入户,成立丁桥水改站,站长:龚洪昌。

配:蔬菜基地、奶牛场、淡水鱼养殖场、私营经济园区、自来水厂、三大砖厂等图片



新世纪初——创新与跨越式发展

二十一世纪初的十年,是丁桥在创新中“全面、快速、稳定发展”的十年。2004年,笕丁路公铁立交桥建成通车,打开了制约丁桥发展的交通瓶颈;江干科技经济园丁桥区块扩建,进一步拓展了招商空间。阳光气体、天龙、福盛等企业先后成立,杭锅集团落户丁桥,阿思家寝具、嘉德威钢琴获“驰名商标”,长荣建设获“一级”资质,玫隆食品等一批成长型企业迅速成长。蔬菜生产逐步成熟,规模养殖因“禁养”而退出历史舞台。2002年起,开始皋亭山景区开发,2010年,在市、区领导的直接关怀下,成立“北游开发现场办公室”,景区开发全面展开。村集体经济率先实行村帐“委托代理制”,实施了村集体资产的股份制改革。

2004年起,上塘河以南“8村1居”全面进入城市化(见第四展区)。



近十年统计对比

配:经济、**、文化、社会等发展照片(社区、城管、拆迁、回迁等放到第四展区)

        敬老院移建等。

上丁桥生活网,享精彩新生活!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参加活动:0

组织活动:0

2

主题

9

回帖

61

金币

托班

Rank: 1

积分
59
 楼主| 发表于 2011-9-24 07:31:04 | 显示全部楼层
展览馆第三展区

丁桥皋亭山历史文化研究会撰稿

名人书画展区文字
前言:
巍巍皋亭山,悠悠上塘河。这里不仅有着5000多年的文明史,更是上至隋唐,下至清民,长达1500多年的杭州著名的旅游胜地。在这1500年间,留下了无数帝王将相、达官贵人、忠臣义士和文人墨客的遗踪与诗文。本展区摘其一二,敬请鉴赏。

杜牧(803~852),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晚唐诗人。《梦粱录》载,“唐杜牧墓,在南山东南,        
与佛日山夹境,名杜牧坞是也。”其墓虽无查证,但留有“杜牧坞”地名。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史称“苏东坡”,四川眉州人。苏轼两度在杭州任职,勤政恤民,期间曾数次到皋亭山,留有《汤村开运盐河,雨中督役》、《是日宿水陆寺寄北山清顺僧二首》、《盐官部役戏呈同事兼寄述古》等诗文。
赵构(1107 ~1187),字德基,南宋第一任皇帝(1127~1162)。赵构与皋亭山渊源颇深,民间有半山娘娘的故事,他也曾宿龙居寺。临幸皋亭山看桃后,还留下《桃花吟》等诗文。
陆游(1125 ~1210),字务观,号放翁,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今尚存他的诗作九千三百余首。1170年,他赴蜀上任,途径丁桥赤岸。《入蜀记》有:“过赤岸班荆馆,小休前亭。”的记载

文天祥(1236~1283年),字天祥,号文山,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文相因“皋亭抗论”被元军扣留。留有《过零丁洋》等大量诗作。

王蒙(1301年或1308年-1385年),字叔明,号黄鹤山樵、香光居士,浙江湖州人。与黄公望、吴镇、倪瓒,合称“元四家”。王蒙在黄鹤山南麓建“琴鹤轩”,隐居三十多年,留有《青卞隐居图》、《谷口春耕图》、《花溪渔隐图》、《稚川移居图》等众多传世之作。

胡世宁(1469~1530年)字永清,明代仁和横塘(曾为丁兰乡辖区)人。明嘉靖中,官拜兵部尚书,为官清正廉明,疾恶如仇,秉公执法,仗义执言。《仁和志》载,世宁墓始葬皋亭山,后移至五云山排山坞。
金农(1687~1764),字寿门,号冬心,杭州人,“扬州八怪”之首。著有《东萼吐华图》、《空捍如洒图》、《冬心诗抄》、《冬心随笔》等书画。1763年秋,殁于扬州佛舍,第二年,徒罗聘扶柩归葬于黄鹤山南麓。

阮元(1764~1849),字伯元,扬州人。在杭主政十二年。每到清明时节,他必到皋亭山观桃。留有《戊午春日邀同人游皋亭山看桃花》等诗作。

郁达夫(1896~1945),名文,字达夫,浙江富阳人,喜邀友游历名山大川,诗文颇有文采。也曾约友何君游皋亭山,留下《皋亭山》等诗文。
展览馆第四展区

丁桥皋亭山历史文化研究会撰稿

建国后的六十年

展区前言:
1949年5月3日杭州解放,从此,丁桥地区迎来了和平稳定的持续发展,生活水平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快速提升,从解放之初的“一穷二白”,逐步走上了城市化和现代化之路。
配:丁桥行政区划调整一览表(附:最简表)

解放之初的1949
1949年5月,杭州解放后,丁桥即建立了“杭县军事管制委员会临乔区丁蘭乡人民民主zf”,任命何炳生为乡长,并建立民校,开展大规模的扫盲和教育运动。但是,百姓的生产、生活仍然保持着原状,即以集镇作为商贸中心,有几家私人诊所和一所丁兰小学。农业生产以水稻、蚕桑、茶叶、棉花为主,副业有织麻布、纺线、织粗布等,粮、油、酱、布、鸡、鸭、鱼、肉等均已自产自给,但长工、短工、佃农等仍旧存在。由于乔司大屠杀时日本人的“三光”暴行,当时除集镇的瓦房及时复建外,绝大多农民住的是各类大大小小的草房。
配:
1、1949年丁桥镇图(注明主要商店、船运及丁桥、兰桥、东庙“丁兰小学”)
2、1949年丁桥及周边农村图(注明丁桥及周边主要区域地名)
3、小型统计

五十年代——土改与集体化运动
1950年,丁桥更名为“丁蘭乡人民zf”,此后,乡一级各类组织机构逐步建立,并先后经历了镇反、阶级成份划分、土改、三反、五反、反右和人民公社化等运动。
在整个五十年代,广大人民群众翻身得解放,过上了“耕者有其田”的崭新生活,以极大的热情响应zf的号召,先后参加了义务疏浚西湖、积极响应抗美援朝参加志愿军和“捐献飞机大炮”等活动;开展了建立互助组、农业生产合作社和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等运动,走上了集体化道路,各类学校迅速建成,人民生活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1955年,丁桥还迎来了陈怀远等20多名来自杭一中应届毕业生的第一批知识青年。
1950年,建立丁蘭乡、青石乡、皋城乡联合党支部,书记:俞志浩。
1950年,建立“公营供销社”。负责人:赵广海。
1950年,成立“乡妇女组织”。负责人:施芬英。
1951年,成立“乡青年团组织”。负责人:陈金茶。
1953年,长睦、后珠从青石乡划入丁蘭乡。丁蘭乡划入市区。
1954年,建立“信用合作社”。主任:谢启堂。建立“供销合作社”。主任:赵广海;
1955年,建立“丁桥兽医站”。负责人:曹寿根。建立“丁桥联合诊所”。负责人:邹尭林;
1956年,建立广济桥“高潮机埠”。负责人:朱喜才。
1958年,建立“丁桥农校”。校长:胡叶林。建立“红专艺校”,校长:陈阿兴;
1958年3月,公社化。郊区办事处、杭县,撒消,复建笕桥区,丁桥乡称杭州市笕桥区丁桥乡人民zf。还撤消了皋城乡的行政建制。把原皋城乡所属的三义村,大塘村,皋城村并入丁桥乡,
1959年,建立“丁桥农技学校”。校长:赵广才。

六十年代——曲折与调整中探索
六十年代,在经历了“大跃进”之后,紧接着的三年自然灾害, “小四清”、“大四清”和“文革” (初期) 运动,农村建设处在调整与提高之中。丁桥人民坚定地“听毛主席话,跟共产党走”,开展了以“田园化”为主要内容的农田水利基础建设,农业年年丰收。丁桥农民,一直享受市区农民各类票证供应的待遇,即便在三年自然灾害期间,人民的生活也在温饱线之上。六十年代中叶,开始创办丁桥石矿等社队企业。培训“赤脚医生”,建立各村保健站,开展计划生育。1961年起,有线广播和电灯开始普及入户,自行车开始进入农家,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和教育、医疗卫生、文化等条件不断得到改善。
1961年,建立丁桥公社广播站,负责人:赵国辉。
1964年,建立丁桥农业中学,校长:温志祥、吕玉堂等。
1969年,建立大农中学,负责人:朱云龙、沈季恩、李水根。
配:区划图、照片等。

七十年代——计划与二三产起步
七十年代上半叶,“文革”仍在进行中,所幸,丁桥没有 “乱”的现象产生。作为最基层的农村,丁桥实行“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集体生产机制已日趋娴熟。土地田园化进一步扩大,电动打稻机、手扶拖拉机、电(耕)犁、脱粒机等农业机械逐步装备到生产队,乡zf在施家桥成立一个积肥联络站,有计划地分配农船进城积肥运肥。再加上高效化肥开始使用,植保、种子形成“三级”管理供应网络; 1976-1978年,先后开挖了大农港,东风港和勤丰港。农业生产稳步发展。
七十年代初各大队建立了砖瓦厂,水泥预制场和建筑队等社队企业,农民住宅由草房迅速普及为瓦房,还出现了少量楼房。大批农民离土不离乡,并通过国企招工、工农兵大学生推荐、抵职等,城乡交流扩大,收入稳步增长。脚踏车,缝纫机,手表和“的确良”、“的卡”等迅速普及,人民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
配:1、70年代瓦房照片
    2、农机具、缝纫机等图片
3、1978年高考恢复,丁桥中学杨昌英、邹定良等考入大学照片

八十年代——改革与市场化实践     
八十年代,是“计划经济”过渡到“市场经济”的年代。由农民习惯于“zf计划种植、集体生产劳动和统购统销”的生产方式,全面转向“土地承包到户、市场化经营和社队企业快速发展”的时期。
改革首先从动员村民自主投资经营,争当“专业户”、“个体户”开始的。几年后,丁桥成为杭州著名的“鸭乡”,并涌现出一批省市和全国的优秀专业户。1983年,土地承包到户,农业生产走向市场化,各村集体和部分村民办起了规模奶牛养殖场,并大面积推广围塘养鱼。同时,zf大力鼓励发展社队企业,涌现出一批上规模、高效益的社队集体企业,非农劳力比例迅速增长,广大农民顺利实现了由计划向市场的转型。楼房开始普及。
1980年,建立乡文化站,站长:王金芳。
1984年,建立乡敬老院,院长:陈钦立。
配:元件厂、农机厂、氧舱厂、蓄电池厂、红旗鞋厂、群力服装厂、三利电器厂、三砖厂等照片

九十年代——园区与基地化建设
九十年代,丁桥的农业产业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肉鸭、淡水鱼、奶牛和珍禽等养殖业规模进一步扩大。在1987年500亩的基础上,1992年常年性蔬菜基地扩大到5000亩,同协、丁桥、后珠、长睦四村全面改种蔬菜。传统的粮食种植面积大幅减少,络麻种植退出历史舞台,农业总值快速增长。
企业实现了园区化。丁桥、赵家两村,率先建设“工业园区”的,定向招入街道企业和私营企业。1992年起,“城北工业园区”和“私营经济园区”进入实质启动, 60多家企业先后落户丁桥,此后两区合并,成立“杭州私营经济园区”,并对集体企业进行改制。楼房和摩托车全面普及,三层楼逐渐兴建,私家车开始进入农家。
1990年,自来水安排入户,成立丁桥水改站,站长:龚洪昌。
配:蔬菜基地、奶牛场、淡水鱼养殖场、私营经济园区、自来水厂、三大砖厂等图片

新世纪初——创新与跨越式发展
二十一世纪初的十年,是丁桥在创新中“全面、快速、稳定发展”的十年。2004年,笕丁路公铁立交桥建成通车,打开了制约丁桥发展的交通瓶颈;江干科技经济园丁桥区块扩建,进一步拓展了招商空间。阳光气体、天龙、福盛等企业先后成立,杭锅集团落户丁桥,阿思家寝具、嘉德威钢琴获“驰名商标”,长荣建设获“一级”资质,玫隆食品等一批成长型企业迅速成长。蔬菜生产逐步成熟,规模养殖因“禁养”而退出历史舞台。2002年起,开始皋亭山景区开发,2010年,在市、区领导的直接关怀下,成立“北游开发现场办公室”,景区开发全面展开。村集体经济率先实行村帐“委托代理制”,实施了村集体资产的股份制改革。
2004年起,上塘河以南“8村1居”全面进入城市化(见第四展区)。

近十年统计对比
配:经济、**、文化、社会等发展照片(社区、城管、拆迁、回迁等放到第四展区)
        敬老院移建等。
上丁桥生活网,享精彩新生活!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参加活动:0

组织活动:0

2

主题

9

回帖

61

金币

托班

Rank: 1

积分
59
 楼主| 发表于 2011-9-24 07:31:39 | 显示全部楼层
展览馆第五展区

丁桥皋亭山历史文化研究会撰稿

城市建设的六年

展区前言
2003年起,市委、市zf为解决市民“住房难”,先后在丁桥规划了“丁桥大型居住区”、“长睦大型居住区”和 “丁桥大型居住区二期”等入住25万人的城北新城核心区。
从2004年 10月开始实施大规模的拆迁建设。在市、区各级的大力关心指导下,指挥部、镇和社区“三级联动”,创造了拆迁的“丁桥记录”、“丁桥速度”,回迁安置的“丁桥速度”以及社区建设和城市管理的“丁桥做法”和许多个“第一”。
城市化的六年,充分展示了丁桥各级干部、广大人民群众良好的**素质和强大的疑聚力,走在了城市化全面推进实践的前列。
配:三大居住区规划图
三大新城指挥部办公场所图
市委、市zf、指挥部人事任命照片
领导现场调研照片二张

2004年——折迁起步年
2004年,丁桥一期涉及后珠、丁桥、大塘、长睦四个村的拆迁工作开始。镇党委、镇zf本着“虚心学习,充分准备,打有准备之仗”的理念和决心,经过近10个月的学习、培训、取经、研讨和广泛动员,在思想上、干部队伍上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并通过“专报”等形式,向市、区提出了“八个方面”亟需解决的实际问题,争取到了许多市级新政策。2004年10月,组建了由镇班子领导牵头,镇机关干部、指挥部动迁组、评估组和村干部等组成的联合工作组进驻各村,率先在后珠、丁桥展开丈量工作。12月31日,丁桥第一个城市住宅小区——大唐苑安置房小区隆重开工。
配:镇三套班子会议照片
    镇与指挥部联合动员大会照片
    第一个丈量户照片
    干部下村入户照片
    大唐苑安置房开工照片
2005年——拆建并举年
2005年初,镇zf与一期指挥部认真总结经验,在初步提出“分类限价、逐步定价”的拆迁原则后,确定安置房、小学和丁桥东路、大农港路等区块为拆迁重点。召开了由镇机关和各村、社区两委会成员,涉及村、社全体工作人员,村(居)民组长等参加的拆迁再动员大会。镇三套班子全体成员重新分工,分别带队到“四村一居”上门工作,号召全镇党员、干部“认亲帮拆”,如期完成当年拆迁任务。
同时,丁桥、后珠、长睦等三个安置房小区,一期配套道路和丁桥小学、大农港景观河道等工程相继开工建设。

2006年——全面建设年
2006年,丁桥大型居住区二期道路建设起步,长睦大型居住区前期建设指挥部入驻丁桥,城市化建设呈现出“三区连动”的局面。
其中,一期提前一年,全面完成了农户拆迁和大多数企业的拆迁,并实施二期内的杭锅项目、大农港西路等的拆迁。征地拆迁的“丁桥速度”被《人民日报》、“新华社内参”等各级媒体广为宣传。
四个安置房小区和丁桥兰苑、丁桥景苑、辰秀嘉园等经济适用房小区,以及大农港东路等建设项目全面顺利推进,新城广场等10%留用地项目如期开工。2006年下半年,建立了镇回迁和社区建设两个专题领导小组,全面准备下一年的一期回迁和新型社区建设。
配:区“两会”视察大唐苑小区建设照片
    王GP书记等视察丁桥各拆迁建设场景照片

2007年——回迁安置年
2007年,是一期的“回迁安置”年,大唐家苑、长睦家苑、后珠家苑和丁桥家苑1000余拆迁户,分别于6、7、9、10月依次回迁,一次性回迁率达98.6%,创造了全市一次性回迁安置户规模最大,回迁率最高的“丁桥记录”。
同时,完成新型社区管理制度编制,建立四个安置房社区筹建组。一期99路公交车开通,公交中心启用。杭师大附属丁兰实验学校交付。二期石大线拓宽、华中路、大农港西路、建塘安置房A区块开建。并开展了赵家、沿山、上塘河项目征迁。
在一期企业大量拆迁的情况下,全镇经济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年创税收首次突破亿元大关,达1.49亿元。

2008年——拆迁攻坚年
在完成一期回迁,创新新型社区建设和城市管理新机制的同时,2008年,按照“分类限价、逐户定价、一口报价”和“和谐拆迁”的要求,先后完成了三义、大塘、长睦、建塘的“整村推进、连片拆迁”及丁桥港、笕丁路等项目的区域拆迁。征地拆迁的“丁桥经验”和“丁桥做法”,被各级媒体广为宣传,并被市、区各级主要领导多次批示予以推广,全国许多省市考察组来丁桥参观调研。
其间,丁桥一期与二期合并,建立“杭州丁桥新城前期建设指挥部”,一期“丁桥景园”等经济适用房陆续交付,广宇上东城、联合格里、天阳、观筑等商品房、赵家、长睦锦苑安置房、一期各幼儿园相继开工。
2009年——拆迁扫尾年
2009年,在完成了赵家、丁桥剩余农户和同协整村的拆迁以后,丁桥三大居住区农户拆迁基本完成。同时,长睦区块的大塘、三义,二期的同协和一期的“丁桥三期”安置房等全部开工。
美都、辰秀、美邻、丁桥景苑等经济适用房陆续交付,美辰、明珠、蕙兰等三个新型社区建立。广宇上东城、天阳观筑等商品房如期开盘,一期丁兰中心幼儿园交付,快速公交3号线的开通,新城广场物美超市的开业。
大塘综合大楼、丁桥弘通广场(丁兰广场)、长睦新天地等留用地项目相继开工。城管执法重心下移,城建城管“无缝对接”形成。撤村建居社区集体股份制改革全面实施,并与安置社区集体实行了“股社分离”。

2010年——提升随着大塘连体房的拆迁完成,以拆迁为主的城市化第一阶段结束,从2010年起,全镇工作重心全面转向了以建设、发展、管理、服务和提升并举的城市化建设第二阶段。
根据城北新城核心区的要求,完成了长睦和二期规划提升调整。长睦和丁桥两个城市综合体规划确立,一期行道树种和丁群街、长虹路等道路开始提升。三盛颐景园、冠宇隽园等商品房开盘。长睦锦园,丁桥二期安置顺利回迁,一次回迁率再创新高。
全区创建全国社区建设现场会在丁桥召开,丁桥城管执法重心下移的做法在全区推广。丁兰实验中学交付、丁桥中学于当年10月迁入新校区。城市经济初显雏形,全镇年创税达4.75亿元。

展览馆第六展区

丁桥皋亭山历史文化研究会撰稿

核心区的美好前景

二、展板内容
新城核心区前景展望
根据杭州市委、市zf“城北新城”的总体规划,新城包括了跨余杭、江干、拱墅和下城四个城区的天都城、长睦大型居住区、丁桥大型居住区一期、二期,田园区块,华丰区块6个居住区和皋亭山风景旅游区等七大单元,规划入住40余万人,其中,丁桥镇一期10万,二期8万,长睦7万,共计25万。
丁桥作为新城核心区,分别在二期北侧上塘河南规划建设中央水景商圈、杭州中医院分院(三甲)、城区级文体中心、市民中心和高级中学等五大核心区标志性公建配套。皋亭山景区也将按照国际旅游综合体的目标建设。
随着地铁三号线、绕城临丁路匝道均将建成,届时,农耕了数千年的丁桥镇,将完全成为以山水生态为特色的现代化新城核心区。
配:城北新城规划图
领导决策图等

6-2、6-3、6-4、6-5、6-6等5块为五大标志性建筑的效果图。

上丁桥生活网,享精彩新生活!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参加活动:0

组织活动:0

154

主题

770

回帖

8584

金币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5143

优秀版主特别贡献

QQ
发表于 2011-9-24 19:44:24 | 显示全部楼层
太给力了!{:1_243:}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参加活动:0

组织活动:0

76

主题

721

回帖

6151

金币

小二

Rank: 2

积分
2979
发表于 2011-9-26 14:49:15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收集的很全{:geili:}{:geili:}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技术支持
在线客服
工作时间:
8:00-18:00
客服热线:
15868825306
微信小编扫一扫

QQ|小黑屋| Archiver| 丁桥|

关于我们 | 招贤纳士 | 版权声明 | 免责声明 | 市场合作

丁兰生活网

丁兰生活网合作热线 0571-88992676 15868825306
浙公网安备 33010402000160号
浙ICP备09103129号-1号X3.4©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