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馆第三展区
丁桥皋亭山历史文化研究会撰稿
名人书画展区文字 前言: 巍巍皋亭山,悠悠上塘河。这里不仅有着5000多年的文明史,更是上至隋唐,下至清民,长达1500多年的杭州著名的旅游胜地。在这1500年间,留下了无数帝王将相、达官贵人、忠臣义士和文人墨客的遗踪与诗文。本展区摘其一二,敬请鉴赏。
杜牧(803~852),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晚唐诗人。《梦粱录》载,“唐杜牧墓,在南山东南, 与佛日山夹境,名杜牧坞是也。”其墓虽无查证,但留有“杜牧坞”地名。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史称“ 苏东坡”,四川眉州人。苏轼两度在杭州任职,勤政恤民,期间曾数次到皋亭山,留有《汤村开运盐河,雨中督役》、《是日宿水陆寺寄北山清顺僧二首》、《盐官部役戏呈同事兼寄述古》等诗文。 赵构(1107 ~1187),字德基,南宋第一任 皇帝(1127~1162)。赵构与皋亭山渊源颇深,民间有半山娘娘的故事,他也曾宿龙居寺。临幸皋亭山看桃后,还留下《桃花吟》等诗文。 陆游(1125 ~1210),字务观,号放翁,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今尚存他的诗作九千三百余首。1170年,他赴蜀上任,途径丁桥赤岸。《入蜀记》有:“过赤岸班荆馆,小休前亭。”的记载
文天祥(1236~1283年),字天祥,号文山,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文相因“皋亭抗论”被元军扣留。留有《过零丁洋》等大量诗作。
王蒙(1301年或1308年-1385年),字叔明,号黄鹤山樵、香光居士,浙江湖州人。与黄公望、吴镇、倪瓒,合称“元四家”。王蒙在黄鹤山南麓建“琴鹤轩”,隐居三十多年,留有《青卞隐居图》、《谷口春耕图》、《花溪渔隐图》、《稚川移居图》等众多传世之作。
胡世宁(1469~1530年)字永清,明代仁和横塘(曾为丁兰乡辖区)人。明嘉靖中,官拜兵部尚书,为官清正廉明,疾恶如仇,秉公执法,仗义执言。《仁和志》载,世宁墓始葬皋亭山,后移至五云山排山坞。 金农(1687~1764),字寿门,号冬心,杭州人,“扬州八怪”之首。著有《东萼吐华图》、《空捍如洒图》、《冬心诗抄》、《冬心随笔》等书画。1763年秋,殁于扬州佛舍,第二年,徒罗聘扶柩归葬于黄鹤山南麓。
阮元(1764~1849),字伯元,扬州人。在杭主政十二年。每到清明时节,他必到皋亭山观桃。留有《戊午春日邀同人游皋亭山看桃花》等诗作。
郁达夫(1896~1945),名文,字达夫,浙江富阳人,喜邀友游历名山大川,诗文颇有文采。也曾约友何君游皋亭山,留下《皋亭山》等诗文。 展览馆第四展区
丁桥皋亭山历史文化研究会撰稿
建国后的六十年
展区前言: 1949年5月3日杭州解放,从此,丁桥地区迎来了和平稳定的持续发展,生活水平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快速提升,从解放之初的“一穷二白”,逐步走上了城市化和现代化之路。 配:丁桥行政区划调整一览表(附:最简表)
解放之初的1949 1949年5月,杭州解放后,丁桥即建立了“杭县军事管制委员会临乔区丁蘭乡人民民主zf”,任命何炳生为乡长,并建立民校,开展大规模的扫盲和教育运动。但是,百姓的生产、生活仍然保持着原状,即以集镇作为商贸中心,有几家私人诊所和一所丁兰小学。农业生产以水稻、蚕桑、茶叶、棉花为主,副业有织麻布、纺线、织粗布等,粮、油、酱、布、鸡、鸭、鱼、肉等均已自产自给,但长工、短工、佃农等仍旧存在。由于乔司大屠杀时日本人的“三光”暴行,当时除集镇的瓦房及时复建外,绝大多农民住的是各类大大小小的草房。 配: 1、1949年丁桥镇图(注明主要商店、船运及丁桥、兰桥、东庙“丁兰小学”) 2、1949年丁桥及周边农村图(注明丁桥及周边主要区域地名) 3、小型统计
五十年代——土改与集体化运动 1950年,丁桥更名为“丁蘭乡人民zf”,此后,乡一级各类组织机构逐步建立,并先后经历了镇反、阶级成份划分、土改、三反、五反、反右和人民公社化等运动。 在整个五十年代,广大人民群众翻身得解放,过上了“耕者有其田”的崭新生活,以极大的热情响应zf的号召,先后参加了义务疏浚西湖、积极响应抗美援朝参加志愿军和“捐献飞机大炮”等活动;开展了建立互助组、农业生产合作社和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等运动,走上了集体化道路,各类学校迅速建成,人民生活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1955年,丁桥还迎来了陈怀远等20多名来自杭一中应届毕业生的第一批知识青年。 1950年,建立丁蘭乡、青石乡、皋城乡联合党支部,书记:俞志浩。 1950年,建立“公营供销社”。负责人:赵广海。 1950年,成立“乡妇女组织”。负责人:施芬英。 1951年,成立“乡青年团组织”。负责人:陈金茶。 1953年,长睦、后珠从青石乡划入丁蘭乡。丁蘭乡划入市区。 1954年,建立“信用合作社”。主任:谢启堂。建立“供销合作社”。主任:赵广海; 1955年,建立“丁桥兽医站”。负责人:曹寿根。建立“丁桥联合诊所”。负责人:邹尭林; 1956年,建立广济桥“高潮机埠”。负责人:朱喜才。 1958年,建立“丁桥农校”。校长:胡叶林。建立“红专艺校”,校长:陈阿兴; 1958年3月,公社化。郊区办事处、杭县,撒消,复建笕桥区,丁桥乡称杭州市笕桥区丁桥乡人民zf。还撤消了皋城乡的行政建制。把原皋城乡所属的三义村,大塘村,皋城村并入丁桥乡, 1959年,建立“丁桥农技学校”。校长:赵广才。
六十年代——曲折与调整中探索 六十年代,在经历了“大跃进”之后,紧接着的三年自然灾害, “小四清”、“大四清”和“文革” (初期) 运动,农村建设处在调整与提高之中。丁桥人民坚定地“听毛主席话,跟共产党走”,开展了以“田园化”为主要内容的农田水利基础建设,农业年年丰收。丁桥农民,一直享受市区农民各类票证供应的待遇,即便在三年自然灾害期间,人民的生活也在温饱线之上。六十年代中叶,开始创办丁桥石矿等社队企业。培训“赤脚医生”,建立各村保健站,开展计划生育。1961年起,有线广播和电灯开始普及入户,自行车开始进入农家,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和教育、医疗卫生、文化等条件不断得到改善。 1961年,建立丁桥公社广播站,负责人:赵国辉。 1964年,建立丁桥农业中学,校长:温志祥、吕玉堂等。 1969年,建立大农中学,负责人:朱云龙、沈季恩、李水根。 配:区划图、照片等。
七十年代——计划与二三产起步 七十年代上半叶,“文革”仍在进行中,所幸,丁桥没有 “乱”的现象产生。作为最基层的农村,丁桥实行“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集体生产机制已日趋娴熟。土地田园化进一步扩大,电动打稻机、手扶拖拉机、电(耕)犁、脱粒机等农业机械逐步装备到生产队,乡zf在施家桥成立一个积肥联络站,有计划地分配农船进城积肥运肥。再加上高效化肥开始使用,植保、种子形成“三级”管理供应网络; 1976-1978年,先后开挖了大农港,东风港和勤丰港。农业生产稳步发展。 七十年代初各大队建立了砖瓦厂,水泥预制场和建筑队等社队企业,农民住宅由草房迅速普及为瓦房,还出现了少量楼房。大批农民离土不离乡,并通过国企招工、工农兵大学生推荐、抵职等,城乡交流扩大,收入稳步增长。脚踏车,缝纫机,手表和“的确良”、“的卡”等迅速普及,人民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 配:1、70年代瓦房照片 2、农机具、缝纫机等图片 3、1978年高考恢复,丁桥中学杨昌英、邹定良等考入大学照片
八十年代——改革与市场化实践 八十年代,是“计划经济”过渡到“市场经济”的年代。由农民习惯于“zf计划种植、集体生产劳动和统购统销”的生产方式,全面转向“土地承包到户、市场化经营和社队企业快速发展”的时期。 改革首先从动员村民自主投资经营,争当“专业户”、“个体户”开始的。几年后,丁桥成为杭州著名的“鸭乡”,并涌现出一批省市和全国的优秀专业户。1983年,土地承包到户,农业生产走向市场化,各村集体和部分村民办起了规模奶牛养殖场,并大面积推广围塘养鱼。同时,zf大力鼓励发展社队企业,涌现出一批上规模、高效益的社队集体企业,非农劳力比例迅速增长,广大农民顺利实现了由计划向市场的转型。楼房开始普及。 1980年,建立乡文化站,站长:王金芳。 1984年,建立乡敬老院,院长:陈钦立。 配:元件厂、农机厂、氧舱厂、蓄电池厂、红旗鞋厂、群力服装厂、三利电器厂、三砖厂等照片
九十年代——园区与基地化建设 九十年代,丁桥的农业产业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肉鸭、淡水鱼、奶牛和珍禽等养殖业规模进一步扩大。在1987年500亩的基础上,1992年常年性蔬菜基地扩大到5000亩,同协、丁桥、后珠、长睦四村全面改种蔬菜。传统的粮食种植面积大幅减少,络麻种植退出历史舞台,农业总值快速增长。 企业实现了园区化。丁桥、赵家两村,率先建设“工业园区”的,定向招入街道企业和私营企业。1992年起,“城北工业园区”和“私营经济园区”进入实质启动, 60多家企业先后落户丁桥,此后两区合并,成立“杭州私营经济园区”,并对集体企业进行改制。楼房和摩托车全面普及,三层楼逐渐兴建,私家车开始进入农家。 1990年,自来水安排入户,成立丁桥水改站,站长:龚洪昌。 配:蔬菜基地、奶牛场、淡水鱼养殖场、私营经济园区、自来水厂、三大砖厂等图片
新世纪初——创新与跨越式发展 二十一世纪初的十年,是丁桥在创新中“全面、快速、稳定发展”的十年。2004年,笕丁路公铁立交桥建成通车,打开了制约丁桥发展的交通瓶颈;江干科技经济园丁桥区块扩建,进一步拓展了招商空间。阳光气体、天龙、福盛等企业先后成立,杭锅集团落户丁桥,阿思家寝具、嘉德威钢琴获“驰名商标”,长荣建设获“一级”资质,玫隆食品等一批成长型企业迅速成长。蔬菜生产逐步成熟,规模养殖因“禁养”而退出历史舞台。2002年起,开始皋亭山景区开发,2010年,在市、区领导的直接关怀下,成立“北游开发现场办公室”,景区开发全面展开。村集体经济率先实行村帐“委托代理制”,实施了村集体资产的股份制改革。 2004年起,上塘河以南“8村1居”全面进入城市化(见第四展区)。
近十年统计对比 配:经济、**、文化、社会等发展照片(社区、城管、拆迁、回迁等放到第四展区) 敬老院移建等。 |